彌賽亞的宣認291712
在同觀福音中,彼得宣認耶穌為基督是耶穌公開傳道生涯中的轉捩點。
在宣認之前,耶穌沒有說祂要以死來完成祂的使命;可是,在宣認之後,耶穌一再提到祂的死。
在宣認之前,耶穌認為時機尚未成熟,門徒不能擔負耶穌要以死來完成祂任務的意願;
宣認之後,他們承擔得起這樣的噩耗,耶穌認為可以告訴他們了。
且這宣認不僅是宣告祂即將要死,一切的工作也朝著祂的死來準備。耶穌的死不是尋常人的死,耶穌的死是完成人類之救贖工作的死。
1該撒利亞腓立比
首先,我們要介紹該撒路亞腓立比,腓立比是一個怎樣的城市?
為甚麽要往這城市的路上來宣認耶穌為基督?
那城是一個外邦人集聚的一個邊境城市,位於黑門山南面山腳,是約旦河流之一。
該城供奉希臘及羅馬人共和信仰的神明,『潘Pan』。該撒。奧古士督將這城賞賜給大希律王,該城命名為『潘尼翁(Panion)』。
大希律王死了後傳給他的兒子腓立比。
腓立比重建此城,命名為該撒利亞腓立比,前半個名字紀念該撒。奧古斯都,後半個名字是他自己的名字,抬高他的身份,也表示他不是『不孝之子』,多少繼承乃父建築遣風。
為甚麽要到這樣老遠的地方去?那是因為在加利利太忙碌了,常常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(參閱馬可四章31~35),耶穌需要一個幽靜的地方,一段空閒的時候,來教導門徒。
2耶穌教導的藝術
上段提到耶穌所以要到該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教導是取它的安逸,路上幾乎沒有人煙,大概也沒有人認識耶穌,會打斷他們的討論。『……』(馬太十六章13~16.
這裡問首先看見,耶穌教導是沒有一定的地方,至少沒有刻版地有個教室。
在耶穌的時代,教導通常會在會堂中進行,而耶穌到處都可以教導;例如;
耶穌曾在山上(馬太五章1);
在湖邊,在船上(馬可七章7~9)等。
這裡所用的是小班制,只有老師和12個學生。
耶穌教導的方法也非常特殊,不是一般的,填鴨式地不斷往學生的腦中塞『學問』。
耶穌的教導是啟發式的;我們看見這段的教導中,學生講的話比老師還多。
耶穌先問『一般人說我是誰?』我們能想像這些吻突大概是七嘴八舌地,邊走邊說地把他們所聽見的都說出來。
他們說『有的說 …..』(馬太十六章)P219
這些一般人的意見十分重要,了解也罷,曲解也罷,誤解也罷,都是一般人的看法;由此可見,可以知道社會大眾對耶穌的印象。
1.
施浸約翰
這是恭維的了解,因為施浸約翰在當年人的心目中地位頗高。
那是約翰已經去世,耶穌怎麼能是施浸約翰呢?因此,當時的猶太人的彌賽亞觀,他是生命的,永存,永活的,就算是去世的施浸約翰,彌賽亞不會去世的,會復活的。
因此,就會以下這三人的出現。
2以利亞
以利亞在猶太人的心目中一向是先知中的代表人物。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有種教導最為重要,那是先知與律法書。法律以摩西為代表;先知以以利亞為代表。
當時,一般人把耶穌當作是個先知,是一個很大先知。
3耶利米
耶利米在當時人的看法中評價很高,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先知,而且多少有些悲劇人物的色彩。當人看見耶穌對時代的關切,而受到當權派、祭司和經學家的排擠時,不禁就想到耶利米了。
3其它先知中的一位
其它先知可以了解為任何的一位先知;
也有之是摩西,因為在申命記有記載,()申命記34:10;折磨說來,一般人吧耶穌當作摩西了。
因此,可見雖然一般人對耶穌認識有誤解,可是,說明一般人對耶穌的評價是非常高,把耶穌當作是施浸約翰,以利亞、耶利米、摩西。
這個時候,耶穌認為可以問門徒了。
『你們說我是誰?』
門徒的回答來決定耶穌是否可以進一步來教導他們更重要的信息。
3耶穌是彌賽亞
耶穌問出最重要的問題以後,『西蒙』(馬太十六章16)
彼得說了這句話以後,耶穌即可說,『』
(馬太十六章16)
新約學者把這段聖經當作同觀福音的轉捩點,因此,這兩句話就是福音書的核心了。
現在我們先要問這句話是怎樣說出來的?
是不是這句話太簡單。
是的,非常簡單,可是這個問題非常重要。、
並且耶穌給了肯定,說,『這不是人所傳授。而是神的啟示。』
我們在追問神的啟示是否在那時、那地突然放入彼得的口中,還是逐漸一步一步地帶領,是彼得有『滿分』的答案?
這當然是神的權能,輪不到人來干涉。
但是,從耶穌的循循善誘,苦心教導,達三年之久,總是使得那些『頑石』稍有成就(彼得的名字是石頭)。;
彼得的答案不是出自個人,乃是集體的,只是由他說出來而已。
想必自從這些門徒升格為使徒後,越發感到他們的老師與眾不同,祂的講道,教導,治病趕鬼都是超人一等,使得他們常常背著老師討論,耶穌究竟是何人也?
其實在這些時候,神的啟示已經在他們的心中運行,事他們越猜越接近,輪廓越描越準;逐漸在神的帶領下得到了答案;耶穌就是彌賽亞,是神的兒子。
也正是這個原因,耶穌一問,西門也的確是個大弟子,心直口快,一下子就回答出來了。
這答案是神的靈感動,也是12門徒的回答,
儘管如此,在當時敢把基督是神的兒子說出來,還需要勇氣的。
若不是在人煙稀少的地方,會引起政治和宗教領袖的攻擊個誤解的。
耶穌的回應更有意義,耶穌說『約翰的兒子西門,你真有福了。』
這是猶太人的正式的稱呼,因為到那時為止,猶太人人是沒有姓的,
為甚麽耶穌對彼得說,『約翰的兒子西門,你真有福了。』,因為彼得領悟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真理,耶穌是基督,是彌賽亞,是神的兒子。這也是每一個人人生中最重要的關鍵時刻,彼得有福,我們也是有福,因為我們認識神的兒子。
為甚麽這句話這麽重要?
因為神賜他獨一無二的兒子來到世上就是來當彌賽亞,拯救世人來的。
耶穌降生有天使預報,耶穌公開傳道起,耶穌的言論,作為祂表達祂彌賽亞的特性。
現在彌賽亞的工作即將進入高峰與結尾,耶穌自己來做是毫無問題的,當時他的門徒是否能繼續和要繼續耶穌的工作與使命?應該怎樣繼續,也許我們要問,不是耶穌釘死在十架上,就已經成就了所有的工作嗎?
門徒還能做甚麽呢?
T.W Mansn講了一個比喻:
他把耶穌的釘十字架比作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盟軍在諾曼第登錄,登錄成功知道已經勝利,當時盟軍仍需努力攻打柏林,是德國完全投降,
所以,門徒,包括今天的信徒仍需繼續努力。也為了這緣故,彼得的宣認耶穌是彌賽亞是非常重要的耶穌三年來的教導沒有白費。
在父神的啟示,這宣認是臨門一腳,耶穌已經到了被門徒認識的肯定,從此耶穌能進一步的使門徒認識和託付重任了。
4耶穌的託付
門徒既然有了基本的認識,耶穌就可以加緊地密集訓練和交託重任了。
這一個責任是千古萬代的重任,使耶穌彌賽亞的任務可世代相傳,永不止息,那就是教會。我們來看耶穌怎樣開始託付的:
馬太十六章18~19『』
1建立我的教會
2死亡的權勢不能勝過它
3天國的鑰匙
這裡引用的是馬可
和路加福音九章22、44;十八章32~33節都有記載;
可見有關祂受難的重要性。祂的受難和釘十字架是完成彌賽亞任務最重要的關鍵步驟。耶穌一定要講的清楚明白。
我們從耶穌的降生開始直到本段預言祂的死,是一貫的。
先是天使報信,無論是施浸者約翰父親的預言,西面和安娜的祝福,及至耶穌出來公開傳道的每一個舉動,根據本書的敘述,都在訴諸一件事—耶穌就是彌賽亞。
等到彼得代表眾使徒宣認耶穌是彌賽亞後,耶穌不但把未來的藍圖—教會勾畫出來,而且也告訴門徒,耶穌是受苦的彌賽亞。
完
耶穌的三重身分 潘國華 經文:馬太福音第十六章13至23節
有位印度小學校長問一名女基督徒學生,為甚麼她不唱印度教的詩歌,而很興奮地唱“大哉,聖哉,耶穌的名?”女孩一時不知如何作答,但後來說:“除了向耶穌唱讚美詩外,我不願意向任何人唱讚美詩。”
據四福音的記載,耶穌是木匠的兒子,出身十分卑微,也沒有受過高深的教育。但後人卻以耶穌的出生將歷史劃分為主前時代及主後時代,即公元前後。著名英國傳道人司布真曾說:“耶穌是世界歷史的中心人物,因為所有歷史上發生的事,都以耶穌的出生前後來定時間的。”而作家Charles
Lamb說:“若莎士比亞跑進這房間時,我們會全體站立,但若耶穌跑進這房間時,我們會全體跪在祂面前!”
到底耶穌是誰,竟有這麼多的尊榮?“論到基督,你們的意見如何?”(太二二:42)
馬太福音第十六章記載耶穌和門徒們走到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,耶穌知道自己很快就會離世(這經文記載的事蹟距離耶穌被釘十架約為六個月)。祂想在被釘十架前,考驗門徒們對自己的認識,於是向他們發出兩個問題:
“人說我人子是誰?”(13節)
“你們說我是誰?”(15節)
從門徒對第一條問題的回答:“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,有人說是以利亞,又有人說是耶利米,或是先知裏的一位。”可以瞭解當時猶太人對耶穌的身分有着不同的意見;這些認識都是片面的,而且很易令人誤解耶穌的真正身分。有人以為耶穌是施洗翰,無疑,耶穌與施洗約翰都是傳“天國近了,你們應當悔改”的信息,但施洗約翰只是耶穌的先鋒而已,並不能與耶穌相比。有人以為耶穌是以利亞,無疑,耶穌與以利亞同是偉大的祈禱勇士,他們也同是行神蹟奇事的先知,但以利亞亦不能與耶穌相題並論。有人以為耶穌是耶利米,無疑,耶穌與耶利米同有一個堅忍受苦的心志,但耶利米只是神的先知,他預言“新約”,而唯有耶穌親自以祂的寶血設立“新約”,故此耶利米亦不能與耶穌相比較。
耶穌基督不大注意別人對祂的認識如何,祂卻要求祂的門徒們對祂有正確的認識。故此,耶穌不單問門徒們有關別人對祂的看法,耶穌更要問門徒自己對祂的看法。
在耶穌問門徒們的第二個問題:“你們說我是誰?”之“你們”原文有加重語氣,即可解作“你們自己說…”耶穌要求門徒自己的答案,不是人云亦云的說法。
耶穌說:“你們說我是誰?”西門彼得回答說:“你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兒子”。耶穌對他說:“西門巴約拿,你是有福的!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,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。”(太一六:15-17)
從耶穌和彼得的對話中,可見耶穌的三重身分:
一.耶穌是基督
“基督”是希臘文,而它的希伯來文同義詞是“彌賽亞”,是從“受膏”這含意演變而成;基督即受膏者。
舊約聖經先知書的預言多題及彌賽亞的時代或國度(例:賽二六至二九章;結四○至四八章;但一二章;珥二:28至三:21),很少題到彌賽亞本身。舊約聖經從未題及彌賽亞是以色列人的拯救者;事實上,以舊約來說,神自己是彌賽亞時代之實踐者。雖然舊約聖經很少題及彌賽亞本身,但受膏者的觀念卻很清楚。在舊約聖經的寫作後期,“受膏者”更被用以指神所選立之以色列民的拯救者。
而在舊約和新約間的四百年(史稱為兩約之間的斷代史),“彌賽亞”的意義被不斷的修飾。後來,猶太人盼望彌賽亞來臨的心情更形成為一種深切的政治性的期望。“彌賽亞”在耶穌時代已變成為一種政治領袖的用語。當代猶太人受到羅馬人的統治,故他們深切期望以色列的拯救者,即彌賽亞的來臨,拯救他們脫離羅馬人的手,建立地上大衛的王國。所以,對於耶穌當代的猶太人來說,“基督”或“彌賽亞”乃政治上的領袖,以色列人地上的君王。而更奇怪的,那時分散在死海約兩哩附近的昆蘭社團隱居的猶太人,他們相信將有兩位“彌賽亞”來臨,一位是亞倫的後裔,另一位是從以色列出的。而正因為昆蘭隱居的猶太人多是祭司後人,故他們高舉亞倫的“彌賽亞”,過於以色列出的“彌賽亞”。正因當代不同的猶太人對“基督”有不同的觀念,故耶穌很多次不准許門徒們向外人宣講耶穌之“彌賽亞”身分(太一六:20),免得人強迫祂作王(參約六:15)。
彼得在此認耶穌為“基督”,並不像當代的猶太人,以為耶穌是以色列人政治上的拯救者,他乃認耶穌是神所立的基督,即君王。
耶穌的第一重身分:祂是基督,是神所立的君王,祂要治理神的國度,祂要治理屬於神的人。今日信徒有否承認耶穌是我們的王呢?有否將心中的寶座交給耶穌,讓祂坐在我們人生的寶座上,治理我們,供應我們的需要呢?
耶穌是基督,祂是我們的王!據聖經來說,“君王”是統治者,帶領者和供應者。故此,我們接受耶穌作我們的君王時,我們就服在祂的管治和帶領下,更在凡事上得到祂的供應,祂必保守凡願意服在祂管治下和帶領下的人(約一○:9-11)。
二.耶穌是神子
彼得不單承認耶穌是基督,他更指出耶穌是“永生神的兒子”。耶穌是神的兒子,是神的獨生子(約三:16)。在舊約聖經裏,“神的兒子”這詞很早經已存在,但它多是用於集體性稱謂,即神的眾子。天使有時被稱為神的眾子(例創六:1-4;伯一:6,二:1),以色列人亦被稱為神的眾子(申一四:1-2;耶三:19-20;何一:10),以色列的君王們亦被稱為神的眾子(撒下七:14;詩二:7)。但耶穌是“神的兒子”與舊約聖經的用法完全不同。在福音書裏,有不少處記載耶穌稱神為“父”,“我的父”,“天父”。耶穌與神的關係是父子的關係,而這關係是獨特的;“神為耶穌的父”和“神是我們的父”二者是不同的(約二○:17)。
耶穌是神的兒子,祂乃神的獨生子。使徒約翰將這觀念很清楚地表明出來。約翰福音一開始就說:“太初有道,道與神同在,道就是神。”(約一:1)這節經文很清楚地表明耶穌的先存性,即在創世以前祂已存在。約翰繼續說:“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們中間,充充滿滿的有恩典,有真理。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,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。”(約一:14)“獨生子”原文monogenes即“同類獨有的”(alone of its
kind),指出耶穌是神,乃三一神中的子神。約翰福音第一章十八節明言:“從來沒有人看見神,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,將祂表明出來。”有可靠的古卷記錄作“只有父懷裏的獨生神”。耶穌是神的兒子,祂是神!多馬見到復活的耶穌時說:“我的主,我的神。”(約二○:28)耶穌的神性很清楚在新約聖經中記錄下來。可惜常有人過分高舉理性,如近年的新派神學,認為耶穌只不過是人而已,他們認為聖經之所以稱耶穌為“神”,是因為耶穌與神有特殊的關係,因為耶穌順服神。新派人士最大的困難,就是他們不相信聖經是超自然的真理,故他們將聖經超自然的部分刪去,以聖經為一本普通的書。他們完全忽略了基督教信仰是啟示性的,聖經是神所默示的。
當彼得指出耶穌“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兒子”後,耶穌對彼得說:“你是有福的!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,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。”(17節)彼得之所以能說出耶穌真正的身分,完全是因為父神的啟示。由此可知,屬靈的真理,並不是從推理而得,乃藉神的啟示。從彼得認“耶穌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兒子”這事件中,可再次確證:信心乃建基於啟示。正如保羅說“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,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。”(林前一二:3)
彼得得到神的啟示而指出了耶穌真正的身分後,耶穌基督將教會建造在彼得的承認“耶穌為基督”,“耶穌為神子”這兩項真理上。換言之,教會的真理基礎是承認耶穌是基督和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。若有任何“教會”不承認這兩項真理,它並不是屬於耶穌基督的!
第十六章十八節的解釋引起了不同的爭議,但最可靠的解釋還是根據上下文的解經法。既然第十七節題到彼得得到神的啟示,指出了耶穌真正的身分,故此第十八節應以彼得這個認信去作思考。似乎耶穌基督在這裏應用了一種特別的用字技巧word
play去表達祂的意思。因為原文“彼得”與“磐石”是同一詞,故此耶穌的意思大概指出,祂將教會建造在“彼得的認信”這石頭上(rock
of Peter's confession)。故此,教會是建基於承認“耶穌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兒子”之真理上。
雖然第十九節是耶穌向彼得說的話,但根據馬太福音第十八章十八節得知,耶穌亦將這權柄交給其他使徒及全教會;從其上下文得知是指教會紀律。“捆綁”這動詞乃猶太人夫子的用語,意即“禁止”;而“釋放”則有“准許”之意。這句話的重點在於以耶穌基督的教訓作為教會綱紀的準繩。
三.耶穌是救主
從此耶穌才指示門徒,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,受長老,祭司長,文士許多的苦,並且被殺,第三日復活。(太一六:21)
耶穌不單要求門徒認識祂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兒子,耶穌也要求他們知道祂是救主。耶穌基督到世間來的最大使命之一,就是要為人的罪,死在十架上。“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,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。”(羅五:8)整本聖經都指着耶穌的死,是為着代替人的罪而死。十字架是耶穌在肉身生活時的中心。馬太用了33%的篇幅去描寫耶穌釘十架前最後幾天的事蹟;馬可用了37%;路加用了25%;約翰則用了42%。據聖經學者R.
A. Torrey(1856-1928)的估計,在舊約聖經中有333處經文預言耶穌的死,而新約則有175處,可見耶穌的死是十分重要的。耶穌死是為代替我們的罪而死。當彼得後來明白這真理,在書信中寫道:“祂被掛在木頭上,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,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,就得以在義上活。因祂受的鞭傷,你們便得了醫治。”(彼前二:24)
但當耶穌把祂將到耶路撒冷受害被殺這事告訴門徒時,彼得不明箇中原因,還頑強地拉着耶穌,勸祂不要上耶路撒冷。顯然地,彼得當時還未明白以賽亞先知在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所預言的“受苦的僕人”,在彼得的心目中,“彌賽亞”是不會受害的。彼得忽略了“冠冕之前先有十架”這個神的心意。後來,耶穌從死裏復活後向門徒解釋這個事實,說:“照經上所寫的,基督必受害,第三日從死裏復活。”(路二四:46)因為耶穌基督必須先到世間來解決罪的問題,然後才以君王的姿勢榮耀地再來,治理神的國度。希伯來書就解明這個真理:“基督既然一次被獻,擔當了多人的罪,將來要向那等候祂的人第二次顯現,並與罪無關,乃是為拯救他們。”(來九:28)
彼得頑強的阻止,遭受耶穌的斥責。當然,耶穌是斥責彼得受撒但的迷惑,不體貼神的意思,只體貼人的意思。耶穌為罪人死完全是神的旨意,是神救贖計畫中最重要之處。故此,救主也是祂重要的身分。
耶穌是基督,神子和救主;期盼今日信徒深明祂這三重身分,以祂為主為王,讓祂管理我們的人生。